黄河故道,是流经徐州市区的一条故黄河。在它的南边,耸立着一座建于公元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的木牌楼, 迄今已整整300年。牌楼正中横匾北面书“大河前横”,南面书“五省通衢”。 “五省通衢”,是徐州自古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地理注脚,也是今天国务院明确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的重要因素。
岁月的长河奔腾不息,这座历经风雨洗礼的古牌楼默默注视着发生在这座城市里的一切,见证着她的沧桑巨变。
2014年的夏天,徐州博物馆的文博馆员岳凯收集到了一块表面已经有些斑驳不清的石碑,经过详细辨认与鉴定,岳凯终于清楚了这块石碑与徐州“五省通衢”之间关联的历史密码。
津浦铁路始建于清朝,北起天津,南至浦口。其中,徐州站于1909年破土动工,标志着徐州正式登上中国铁路交通的舞台。当时,徐州铜山人胡伯寅初次乘坐火车,惊奇万分,写了一首题为《火车》的诗,表达心中的感慨。
汽笛催车趁早开,
轰天动地走风雷。
隔窗人比寒鸦小,
扑面山如快马来。
1952年,津浦、陇海铁路交汇,让徐州成为东南西北铁路交通的十字路口。飞驰的列车,使“徐州”一下子成了人们耳边熟悉的名词。改革开放后,原有的徐州站已经无法满足需求。1990年秋,国家“七五”重点工程——徐州枢纽扩建工程竣工,每天可编解列车2.3万辆,徐州成为仅次于郑州的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徐州通,则全路通”。徐州犹如棋眼,让铁路交通全盘皆活。万里委员长欣然命笔“畅通无阻,四通八达。”
于1996年改建完成的徐州火车站,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候车,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是一流标准。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规划》开始实施,中国铁路迈入高速时代。2010年7月10日,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京沪高铁第一轨在徐州铺设。
2011年6月30号,京沪高铁通车。2016年9月10日,郑徐客专通车。“府到府,三百五”,徐州与周边相距三百多公里的南京、济南、合肥、郑州等省会城市以及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距离骤然缩小。
现在,徐州东站日均接发高铁旅客车336次,每天出发的旅客在3万人以上,高铁直通全国21个省181座城市。徐州,从过去的“五省通衢”已成为沟通南北、承接东西的咽喉要塞和“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徐州的历史,离不开“五省通衢”,也绕不开“大河前横”。这条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大运河。作为“黄金水道”,大运河曾经承担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输的主要任务。流经徐州境内的京杭大运河长181.16公里,北接微山湖,南连骆马湖。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万寨港,曾被称为“京杭运河第一港”。
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罕见的冰雪灾害,万寨港临危受命,日夜抢运电煤,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几年间,随着京杭运河湖西航道和徐州城区段二级航道整治、徐洪河、复新河等航道建设项目的实施,京杭大运河的故事在这里又有了新的篇章。按照规划,徐州港货物吞吐量到 2020年将达到1.3亿吨,届时徐州港将成为全国内河第一煤炭大港。
河与路,让徐州舟车鳞集。而这一切,离不开这里的煤,离不开曾经因《铁道游击队》这部电影而为全国所熟知的一个地名——贾汪。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自1883年贾汪韩桥煤矿开采出第一车煤算起,徐州采煤已超过130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徐州80%以上的煤炭供应苏南和华东地区,仅徐矿集团调往苏南的原煤就接近5亿吨。徐州成为著名的“百年煤城”。 而伴随着“一煤独大”,徐州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留下35万亩采煤坍陷地。这座老工业基地如何转型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2018年的一个清晨,细雨打湿了乌篷船。秋意渐浓而未浓。在贾汪潘安湖的水面上, 90后的船娘朱雪宁正在接待来这里游玩的客人。
(留白)秋日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湖光旖旎,芳草萋萋。如镜的湖面中,游船和野鸭所经之处,掀起片片涟漪。这样的景象让朱雪宁感慨不已。
朱雪宁一家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因煤而兴”的贾汪一直也“为煤所困”。长期采煤不仅造成重度空气污染,更严重的是,煤矿采空后造成了多达13万亩的采煤塌陷区。从过去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塌陷区道路坑洼,房屋沉降,水塘遍布,无法耕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好被迫外出打工,这里成了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
朱雪宁也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离开了家乡。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在她出外打工的几年间,这里的一切悄然发生着变化。
(留白)煤矿关停,土地复垦、生态覆绿,5年的时间,潘安湖生态湿地公园横空出世。当朱雪宁再次回到家乡,她决定留在这里。
煤矿没了,环境美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原本外出打工的人们纷纷回乡,将日子过成了诗。
一曲《楚韵汉风潘安情》,仿佛带游客穿越千年时空。石板路、旧台阶、小桥流水,时光在这里慢了下来。
在潘安湖周边,潘安水镇、墨上集、马庄,过去留不住人的采煤塌陷地,变成了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的风景区,光潘安湖一个景区就解决了当地2000人的就业问题。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在徐州市区,与潘安湖遥遥相对的还有六座湖泊。昔日的“汴水流泗水流”水流环绕的徐州城今天已经水润全城。这座城市,犹如在水一方的佳人,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卓然玉立。
这是波光十里的云龙湖,粼粼波影中,几只银鸥远道而来,(留白)这是它们与云龙湖相约的第六个年头了,银鸥们静静守在这片水域,等待着一位“老友”的到来。
连续几年的相遇,让杨庆刚对这群银鸥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经过多方联系,杨庆刚了解到,AD81银鸥是德国鸟类学研究者安德烈先生在2006年5月26日从蒙古国哈尔乌苏湖观鸟塔放飞的。从遥远的蒙古国飞到徐州的云龙湖,仅单程就2580公里,它们之所以在迁徙的途中选择这里停留,毫无疑问,是与这里的生态环境有关。而在62岁的李仁元的记忆中,云龙湖最初的模样不过是一汪浊水。
云龙湖,在明朝万历年间初具规模,因为地势低洼,湖水经常泛滥,昔人做石狗镇水,所以又被称为石狗湖。为了解决石狗湖常年洪水泛滥的问题,1959年12月开始,徐州市人民政府启动石狗湖水库工程,并将其更名为云龙湖。
1978年6月20日,经国家批准,徐州市列为江苏省新开放旅游城市之一。云龙山、云龙湖被列入徐州市正式对外开放的第一批景点。次年,市政府投资全面整修云龙山。1992年,云龙湖东湖清淤,拉开了变身改造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