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能了解自己驯养的东西……他们要东西,都在商店买现成的。可是哪儿也没有供应朋友的商店。人也就得不到朋友。”
刘烨朗读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
愿内心的玫瑰园里
繁花盛开,芬芳依旧
翻译家周克希解读《小王子》
电影《小王子》海报
我觉得,作者是在写他眼中人性的弱点。
圣埃克把他对人性弱点的失望、对现实生活的愤懑,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写进了书里。
在B612号小行星上,小王子爱上过一朵玫瑰。这朵玫瑰很美,但是骄傲、虚荣,有点“作”。小王子还太年轻,不懂怎样去爱她,有次一生气,就离开了她。
他拜访了附近的几个星球后,来到了地球。沙漠中不见人影,只有一条蛇,对他说的话像谜一样。但小王子还是听懂了它的话,并和它约定,一年以后倘若想念自己的星星,就来找它,让它把他送回去。
小王子穿过沙漠、山岩、雪地,来到一座玫瑰盛开的花园,在这儿遇到了狐狸,狐狸让他明白了,那朵玫瑰是他驯养过的,他要对她负责。他想念玫瑰,想念自己那颗比一座房子大不了多少的星球。在他来到地球整整一年的那一天,他来到当初和蛇约定的地点。到时候,只见他脚踝边闪过一道黄光,他随即像一棵树那样,缓缓地倒了下去。他把沉重的躯壳留了下来,回到那颗会笑的星星上去了。
狐狸是个智者,是个哲学家。是他,告诉了小王子这个秘密:“本质的东西用眼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见。”是他,把“驯养”这个重要的概念告诉了小王子,让小王子明白了“正是我为我的玫瑰花费的时光,才使我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明白了“对我驯养过的东西,我永远负有责任”。来到地球的这一年中,小王子懂得了爱的真谛。
“驯养”是全书中唯一的哲理性很明显的词汇。借用写诗有“眼”的说法,也许可以说,“驯养”就是全书的“眼”。它的原文是créer des liens?,字面意思是“建立联系”。我考虑再三,译成了“建立感情联系”。我觉得,非如此不足以表达作者所说的“驯养”的真正含义。驯养,或者说建立感情联系,在智者狐狸的口中带有诗意:“你要是驯养了我,我俩就彼此都需要对方了。你对我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要是你驯养我,我的生活就会变得充满阳光,变得很美妙。金黄色的麦子,会让我想起你,我会喜爱风儿吹拂麦浪的声音”,“你如果想要有朋友,就驯养我吧”。就这样,交朋友,或者说寻找纯真的友谊,被圣埃克赋予了充满诗意的哲理意味。
那么,“驯养”今天对我们还有意义吗?我想,只要母亲还不是成天对孩子说“我有正事要干”,只要朋友间还能悠闲地一起喝个茶,驯养就有意义。只要爱情、亲情、友情还有意义,驯养就有意义。这种意义,充满着诗意,如果你愿意把它说成“法式的浪漫”,那也不错。
法文七星文库版的正文中作“四十四次”,但编者加了一条注释,说明打字稿(相当于初稿)中作“四十三次”。为什么初稿和定稿不同,原因不得而知。有人说是因为“四十四次比较好听”。若是指中文,似乎未必。若是指法文,quarante-quatre和quarante-trois,我觉得都好听。
小王子的忧郁,是作者心情的投射。圣埃克是个空军飞行员,但在希特勒的军队用六周时间就摧毁了法国军队以后,他无奈地离开了军队,离开了祖国。1940年的最后一天,他抵达纽约,开始了流亡生活。他在异国他乡写了《空军飞行员》等作品。1942年到1943年,他在心情苦闷、压抑的情况下,写出了最重要的作品《小王子》。
那段忧郁的日子里,他在给友人的信上,这样写道:“这儿有一颗干涸的心��一颗干涸的心��一颗干涸到再也没法生出泪水的心!”在信纸上,他随手画了孤零零站在小星球上的小王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小王子就是圣埃克本人。他于1944年重返法国空军部队后,驾机前去执行侦察任务,就此消失在蓝天中,再也没有返回地面,其悲壮和凄美,让人想起小说末尾的小王子:“他像一棵树那样,缓缓地倒下。由于是沙地,甚至都没有一点声响。”
从文学史上看,这个情况好像并不罕见。普鲁斯特在《追寻逝去的时光》中写道:“真正的作品不会诞生于明媚的阳光和闲谈,它们应该是夜色和安静的产物。”他还说:“人们期待着痛苦以便工作。”这个说法,和我们所说的“痛苦出诗人”何其相似。
托尔斯泰读了安徒生的童话后,说:“他的内心,真孤独啊!”这句话,用在写《小王子》的圣埃克絮佩里身上,大概也是合适的。他在献词中写道:“我把这本书献给一个大人��这个大人生活在法国,正在挨饿受冻。他很需要得到安慰。”其实圣埃克絮佩里自己,何尝不需要得到安慰呢?孤独,寂寞,也许可以说是一种痛苦,但写作的人在需要安慰的同时,也需要孤独寂寞的时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里尔克对青年诗人说:“你要爱你的寂寞。”
《小王子》的插图,出自作者的手笔。在创作过程中,他画过更多的草图,其中有一些,跟发表出来的很不相同。他画得最多的是小王子。这个形象,一开始是高居云端、长着翅膀的。画着画着,云朵消失了,翅膀也没有了,小天使的模样,渐渐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小王子形象。
圣埃克絮佩里后来觉得无须为小王子画上翅膀,我猜想就是这个缘故。他在意的是充满童真的诗意,而不仅仅是交代故事的情节。另一个改变较大的人物,是国王。最后的老国王的形象,跟小说中的描写是吻合的。原先,插图中出现过“我”(飞行员)的形象,后来取消了。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整本书(文字和插图作为一个整体)更纯净,更明澈,更有诗意。
《小王子》当然是儿童文学作品,也就是我们说的童书。但我想说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童书,它是一本适合任何年龄段的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是一部真正的经典。
周克希译《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