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歌

大荒歌

2018-06-27 10:16:49
来源: 互联网整理,仅供参考

声音的眼睛|第535-3期    点上方蓝字关注即免费订阅


大荒歌

作者 | 李成忠   朗诵 | 王子剑

编辑 | 杏花微雨ID:shengyindeyanjing

作者:李成忠,1957年生,北大荒人,原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六中教师,1986年调杭州工作。作品有《我与知青的情缘》《北大荒动物记事》《将我送进高校大门的人》《回乡记》等。

朗读:王子剑,声乐专业,男中音,师从北京著名声乐教育家岑冰;后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播音主持专业;2016年参加“首届中国声音者峰会”,师从孙悦斌等。现为支离疏朗诵班新学员。微信公众号:王子舞剑。

后期:小牙,支离疏朗诵教学班学员。用声音靠近我,温暖你!



八五二农场第一任场长黄振荣(中)与战友


【题记】

我的故乡��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平原上,曾经是一片渺无人烟的荒原和沼泽地区。它大概原本没有名字,是第一代垦荒人在开发这片土地的时候,根据它“既北、又大、又荒凉”的地域特点,冠它一个荒凉的名字:北大荒!北大荒地域辽阔,土地肥沃。20世纪的1956年,王震将军率10万铁道兵转业官兵挺进荒原,开发北大荒,这片沉睡千年的黑土地才被唤醒。



1958年,又有一批复转官兵来到这里,加入了这支垦荒大军。经过大批复转军人、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北大荒后代的不断开发建设,这里逐步建立起一大批国营农场,成为了中国面积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昔日的“北大荒”,今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仓”。作为一个“北大荒二代”,尽管离开它已经多年,但始终不能忘怀于它那苍凉壮阔的开发历史和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故作长句以咏之。


【正文】

三江汇流东北边,二水分疆作界端。

位居雄鸡昂首处,日夕东望海空天。



千里沼泽人罕至,万年荒野兽为仙。

衰草连天北大荒,未垦沃野隐世间。



公元一九五六年,王震大军进荒原。

十万官兵解盔甲,铸剑为犁复耕田。


支木苫草做茅屋,夜半熊罴常巡勘。

偶或一夜豪雨落,晨来床下鞋成船。



密蚊如雾喙如针,巨虻如蜂吻似钳。

晚耕归来相顾笑,面似铜盆疱如山。


铁犁划开千年地,沉睡荒原泥浪翻。

乌黑沃土似油浸,荒原从此变良田。



垦荒不辞昼与夜,机鸣自暮到曙天。

夜耕人在犁上坐,狼随犁后捉鼠欢。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直飞灶锅前。

自从大军进荒地,兽禽才始识人烟。



春来垦荒继播种,秋来粮豆堆如山。

汗水换得丰收季,北国粮仓初展颜。



八方青年怀壮志,远赴塞外共支边。

安篱筑灶土砌屋,雪域妆成新家园。



上山下乡大潮起,百万知青别母前。

告别繁华京津沪,投身广阔天地间。



春种秋收夏锄禾,冬修水利战苦寒。

两手老茧一身泥,却常欢语伴歌甜。



文化传播春化雨,童蒙教化启心田。

二代子弟皆入学,知识殿堂花粲然。



前赴后继数十载,荒原无觅旧容颜。

沧海桑田有时尽,大荒精神永相传。

                

                                     二O一七年七月

【后记】

如果这篇东西算作诗的话,那最多也只能算是一首打油诗。因为觉得幼稚肤浅,所以羞于示人,只作为自己对北大荒一份感情的寄托,对故乡一份永久的怀念。亦算是“留此存照”,只为了自我回味的。


但今年三月十三日,得悉农垦系统体制改革,农场归属地方了。曾经辉煌了半个多世纪、令所有农垦人骄傲和自豪的黑龙江农垦系统将走入历史,不复存在。闻听这一消息,一份惊异、留恋和惆怅的心情,顿时汇聚成五味杂陈的情感,弥漫于心中,久久不能挥去。于是不揣冒昧,将作于去年7月的这篇《大荒歌》奉于列位之前,以作为一个北大荒人的后代对故乡、对农场、对北大荒的铭记和怀念。至于我的拙作和冒昧的举动是否会贻笑大方,也就顾不了那么许多了。是为记。

                                         二O一八年三月二十日

支离疏朗诵报名详情点击 招生简章

版权与征稿

原创作品,转载须授权。文字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责任主编支离疏,主编杏花微雨。投稿邮箱:1019751366@qq.com 。

声音的眼睛

长按二维码关注

  • 微信好友

  • 微信朋友圈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