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公室的故事》中的柳德米拉成为她配音工作中一次鲜明的艺术定格
■ 《人人都爱雷蒙德》里为老太太玛丽配音,类似舞台剧的喜剧让她轻车熟路
■ 在《青春禁忌游戏》《死无葬身之地》等多部苏联剧作中“用生命表演”
冯宪珍是这次采访央视译制剧《人人都爱雷蒙德》配音剧组里的最后一位配音演员。她是国家话剧院一位出色的戏剧演员,是我国首届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但其实她被更多观众熟识的机缘,却是早时因在原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里为那位著名的彪悍局长柳德米拉配音而获得的。然而就是这个带给她无限荣耀的配音工作却很少被她挂在嘴边,她甚至在媒体上公开表示,自己其实并不怎么喜欢配音。
冯宪珍如此这般的心直口快让这次采访一下子变得迷雾重重,她究竟与这份她似乎并不认同的工作有着怎样的“无解”之缘?还是或许那只是“貌离神合”的种种笑谈?冯宪珍至少需要来一次总结陈词。
1 “舞台演员容易捕捉幽默感”
冯宪珍的笑是爽朗的。她富于感染力的表情和语言很容易就化解了她一上来对讨论有关配音工作的内容面露难色的尴尬。提到译制剧《人人都爱雷蒙德》,她连忙推脱说自己并非主要配音演员,但这部在美国上演十年不衰的情景剧还是有足够的魅力让她滔滔不绝:“作为一部优秀的情景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的编剧、制作、整个演员的班底都非常好。”冯宪珍说:“其实情景喜剧和舞台剧挺像的,都是一幕一幕的,每一集都比较完整,并没有大量的台词。关键是这部剧中有很机智的东西在里面,这是舞台演员比较容易抓住的地方。舞台剧演员比较适合这种交流,因为语言的幽默感是需要演员很快地捕捉的,而不是照着台本生念出来的。”
作为一名戏剧演员,冯宪珍对于《人人都爱雷蒙德》中玛丽这个角色的捕捉就是敏锐的。“其实我为玛丽配音是比较合适的。我们现在年龄几乎相仿,我也正在步入中老年嘛。”冯宪珍笑着说:“玛丽这个人很简单,她就是个上了年纪的主妇。对自己的丈夫充满了爱,又常使点小性儿;对儿子雷蒙德来说,她就是个慈祥的母亲,却也经常和自己的儿媳斗斗心眼儿。”因为工作时间安排的原因,有一段时间冯宪珍是在录音棚里自己单录的,对此她也表示,这种处理对于表现玛丽的幽默感上,肯定是要损失一些。“作为情景喜剧,本身翻译过来就要损失一部分原意,所以如果配音在处理上还不动动脑子,观众看起来肯定会觉得文如嚼蜡。”
2 一次绝无仅有的经典“办公室的故事”
那瓦谢里采夫:大家都打心眼里爱你,都深深地爱着你。
柳德米拉:很深很深的深处,以致让我看不到。
柳德米拉:你说我铁石心肠?
那瓦谢里来夫:不,你肝胆俱在。
柳德米拉:你说我干巴巴的?
那瓦谢里采夫:不,你湿乎乎的。
柳德米拉:我简直摸不透你。
那瓦谢里采夫:别摸我,干嘛要摸我呢?
��《办公室的故事》中男女主角的对话
如果非要将冯宪珍和配音这两个名词放在一起,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办公室的故事》。提到这段二十年前的故事,冯宪珍更乐于隐蔽地略过:“这都是早年间的事情了,还提它干嘛?”但实际上,这位一直专注于语言艺术发展的戏剧演员对“早年间的事情”也有着别样的津津乐道:“1978年我在中央电视台配的第一部电影是《玛西亚诺》,那时候条件极为简陋。配音演员和配音设备甚至都在一个棚里。”这部叫做《玛丽亚诺》的美国电影讲述了一个拳击手的故事,冯宪珍在其中为拳击手的女朋友配音,她笑言就算是老观众也一定对其没什么印象了。
在经历这次配音之后,冯宪珍开始大量地参与配音工作,期间还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配音。1985年,央视开始译制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冯宪珍便参与其中:“那时候苏联电影是不在市场流通的,顶多是给中国大使馆作为内部交流。所以那时的电影不像现在有现成的声效,就是现在说的国际声,比如关门声、掌声。我们那时候一边配音,一边还要有工作人员在旁边制作声效,这边说着,那边还得唏里哗啦地又关门、又跺脚的,现在想想也是非常好玩的。”在这种简陋的环境下,配音演员的工作量无形就增加了,只要稍有一个细节不合格,大家就要再在一起重配。但就是这样艰苦的工作条件,却在冯宪珍的心中成为了令人无法忘却的回忆:“《办公室的故事》我们配了4天。那时候人的工作心态是非常认真的,而且这部电影在翻译方面确实非常精彩,当时是请北京师范大学两位苏联文学系的老教师翻译的。放在现在来看,实是太难得了。”
《办公室的故事》中洋溢着生活质感的台词不仅打动了冯宪珍,同样打动了观众。当她凭借自己作为一名话剧演员深厚的声音功底,将一位外冷内热的老姑娘每一分钟情感的微妙变化都表现得活灵活现时,她与搭档张云明用声情并茂的表演已经将这部电影化成了观众心目中译制作品的经典篇章。
3 与苏联文化的不解之缘
每次回放《办公室的故事》里的精彩片段,冯宪珍与张云明之间的珠联璧合赢来的都是会意的掌声与笑声。这部电影属于梁赞诺夫著名的“爱情音乐三部曲”的第二部影片,而前一部《命运的捉弄》、第三部《两个人的火车站》都曾经在国内播映,冯宪珍也都曾参与其中。再加上之前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冯宪珍与苏联经典电影可谓是有着不解之缘,甚至她能非常熟练地说出苏联那些亘长的人名都是业内出了名的。当1989年《办公室的故事》的女主角来京点名邀见冯宪珍时,她们发现彼此的声音竟出奇地相像。梁赞诺夫来中国时也专程与冯宪珍见面,在央视看到他们配音时张大了嘴巴。他表示对冯宪珍等中国配音工作者对其作品的处理是非常满意的。
不仅如此,在冯宪珍一直专注的戏剧舞台上,一部由苏联作家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同名著作改编的著名戏剧《青春禁忌游戏》也为她在业内赢得了“用生命来表演的人”的美誉。而《死无葬身之地》和冯宪珍明年即将排演的话剧《对不起》都属于苏联文学改编的剧作,“苏联文学是非常有力量的。”冯宪珍对此感叹道:“我们这代人受苏联文学的影响确实非常深。而这个国家在文学、美术、建筑、芭蕾舞蹈上的确有着博大精深的艺术深度,许多国家都望尘莫及。”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冯宪珍确实也在用自己对于戏剧的执著追求为这些经典的艺术之作做着她自己的注脚。“像《办公室的故事》中的两个男女演员,都是人民演员。所以在为这些作品配音、表演的时候,我会有一种害怕够不着的紧张,会有一种承受不起的厚重感觉。”
4 请不要用“热爱”这个词眼
“戏剧是不能用于表达的,说是说不明白的。”在讨论完诸多关于配音工作的话题后,冯宪珍还是无法绕开她的老本行一一戏剧。在她突然变得神采飞扬的神态中,你对她之前表示“不喜欢配音工作”“只是受老朋友之邀,无法推脱”的这些表白会顷刻间完全释然了。因为面前的冯宪珍,对于她所从事的这项工作与自己的生命划上了同价的等号。她实在是把戏剧看得太重了,以至于剩下其他的种种所有都变得不再惹人注目:“我承认我比较各色,不合潮流。在自己的戏剧天地孤军奋战,我只能要求自己守住自己的那点东西。”就像这次去英国本来是找正在那里留学的女儿享受旅游的快乐,但冯宪珍再次无法自制地每晚都自己买票、跑到当地的大剧场里,在诞生过莎士比亚的国度里选择当一个平凡的观者。
“我在舞台上生活了三十年,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总结对舞台的感情是不可能的。”冯宪珍在最后依旧用她那特有的“直来直去”表达了她自己多年来对戏剧人生最诚实的看法:“我从来不说我非常热爱戏剧,热爱这个词根本无以表达我这三十年表演生涯的复杂感受。”但就是在这次对话即将结束的尾声,线条硬朗的冯宪珍看似无为的回答却不小心流露出了她对自己的事业最为感性的一面:“我会演一辈子的戏,直到无法走向舞台。”
来源:《中国电视报》2005.10.24
录入:GOG
视频:刘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