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志摩
朗诵:舞 风
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
深夜里的琵琶!
是谁的悲思,
是谁的手指,
像一阵凄风,
像一阵惨雨,
像一阵落花,
在这夜深深时,
在这睡昏昏时,
挑动着紧促的弦索,
乱弹着宫商角徵,
和着这深夜,荒街。
柳梢头有残月挂,
啊,半轮的残月,
像是破碎的希望他,他
头戴一顶开花帽,
身上带着铁链条,
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
疯了似的笑。
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
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
等你去亲吻,
等你去亲吻,
等你去亲吻!
这首诗在首句就以一个惊叹句出现,瞬间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诗人带着些略微亢奋的语气将这琵琶声引入到诗里,一个“又”字,点明了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长久的、连绵不绝的悲思。他连用“凄风”、“残雨”、“落花”三个意象,去将琵琶的声音具象化,烘托出一片凄凉的氛围。在这夜深深时,睡昏昏时,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将这一切虚伪的平和打碎。唤醒带着愁思的人,唤醒一整个夜的孤寂和落寞。
在诗的结尾处,则染上了几分看似荒诞的欢快。头上的开花帽,身上的铁链条,像是个冷漠又淡然的过客,在冷眼旁观着这一切的追逐、狂笑和等待。此时此刻,我们都在这首诗里,却没人能分清,自己究竟是曲中的人还是暗夜里的过客,是带了几分疯癫的他,还是隔着生死苦苦等待的她。
明明是诗人用诗词在描绘琵琶声,却又像是用琵琶演奏的诗歌。徐志摩用他追求的诗歌的音乐美,在一字一句中扣人心弦,让整首诗有着沉郁却不压抑的节奏感。也正是这样的艺术处理手法,才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歌与音乐的相通之处,更为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悲伤。
红霞为你朗诵石经华的作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