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教育性纪录片

宣传教育性纪录片

2018-01-03 14:22:40
来源: 互联网整理,仅供参考

宣传教育性纪录片从其本质上来说,是属于宣传性纪录片的一支。因为它具有宣传性纪录片所有的特征,如信息缺失、操纵表述、有利信源等等。但是,一部教育人们保持良好行为的影片,如“必须遵守交通规则”或“保持环境卫生”这样的纪录影片,往往同我们概念中的宣传性纪录片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一般来说很难从规则和特性的角度区分开来,就像“宣传”和“说服”难以区分那样,这些影片所进行的是一种“说服”,而不是一般所谓的具有意识操纵性质的“宣传”。这类纪录片有如下一些特点。


01

信息的缺省

对于宣传教育性纪录片来说,其信息的传递如同宣传性纪录片一样,是有所缺失的。在一部有关遵守交通规则的影片中,不可能在告诉观众看到红色交通信号灯不能通行的同时,也告诉观众这种等待意味着时间的浪费和损失,因此,这类纪录片所提供的信息一如宣传性纪录片。但是,我们发现,宣教性纪录片尽管信息缺失,但其所缺失的部分往往是众所周知的,于是“缺失”变成了“缺省”。这一变化尽管微小,却拉开了与宣传性纪录片的距离。对于宣传性纪录片来说,缺失的信息往往是作者不愿意让观众知道的东西;而宣教性纪录片缺失的信息往往是众所周知的、不言而喻的。


02

双向有利

为了将宣传与说服区别,传播学的理论强调宣传必须是对信源有利的。在一般情况下,对信源有利便意味着对信宿不利。但是在宜教性纪录片中,对信源的有利往往也意味若对信宿有利,是一种双向的有利。还是以交通规则为例,纪录片的作者往往是与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相关,制作这样的纪录片是为了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有效保证城市的交通效率,因此对信源有利。对于一般的民众,也就是纪录片的受众来说,如果他们受到了彤片的彤响,改变了他们过去不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陋习,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显然也是有利的,因为其自身的安全有了保证。


02

与“认知”的对接

宣传教育性纪录片往往趋向于两个端点:一个端点是引入虚构的因素,因而脱离纪录片进入广告的范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有关遵守交通规则、有关挟贫济困.有关环境保护、有关尊老爱幼等教育性主题更多取广告的形式;另一个端点则是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授来达到说服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宜教性纪录片便进入了“认知”的范围,当宣传教育被认知取代的时候,这类纪录片的称谓也被改成了“科学教育纪录片”,也就是一般所谓的“科教片”。其实,科学和教育并非必然地联系在一起,提供认知的彤片往往注重于知识的讲解,受众面相对较小,而强调宣传教育的影片则更注重表述的操纵,以最大限度达到其教育彤响广大受众的目的。认知和宜敦的内容往往会有部分的重叠,在某种条件下两者也可以互相转换,如有关城市交通的纪录片如果伽重讲解红绿灯色彩选择的心理学依据,便会成为认知类的纪录片。认知类纪录片不再与宣传发生关系。




  • 微信好友

  • 微信朋友圈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取消